首页 >

激情演绎“四环速度” ——辽宁公司沈阳四环建设侧记

自2011年3月进场开始,在沈阳四环全线十个土建标段激烈的实力大比拼中,中铁航空港辽宁公司,先后4次在全线评比中夺得第一名、六次获得第二名、在沈阳质监站开展的全线质量评比中两次获得第一、在全线率先打下第一根钻孔桩、率先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全线四大战役劳动竞赛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项目经理部、累计获得奖励260多万元、中国中铁2011年度红旗项目部、中国中铁2011-2012年度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基于辽宁公司完美的演绎,中国中铁沈阳四环总包部为集团公司追加了路面施工任务。

对于辽宁公司沈阳四环项目部每一名参建者来说,面对如此多的荣誉,不同的人、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像打碎的五味瓶,酸甜苦辣,掺杂着各种不同的滋味……只有品尝过这些不同的滋味,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荣誉意味着什么?

                                          ——题记

激情,“四环速度”的源动力

“刚来到这个项目,和大家一样,第一个感受就是有激情!尽管4月份那会还很冷,但大家都很有激情、在状态!”回想起刚来沈阳四环时的感受,项目部工程师张渤海这样说。

沈阳四环快速路全长132公里,是沈阳市交通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快速路,计划于2013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沈阳四环是辽宁省、沈阳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又是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的重要配套项目。沈阳四环建成后,对加快沈阳市经济发展、提升沈阳市交通能力和城市品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宁公司承建的土建一标,线路总长9公里,包括路基及防护、桥梁涵洞、线路交叉、地下排水、改路改渠等工程,其中,跨秦沈客专转体桥是全线唯一的一座转体桥,跨102国道连续梁工程全线车流量最大、下穿西部出海铁路全线下穿最长、跨京沈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采用“拆旧桥、换新桥”方式修建。

土建一标的参建人员中,有一些曾参建过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内重点工程。但对他们来说,沈阳四环和以往的项目还有很大不同。沈阳四环是由股份公司与沈阳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采用BT模式修建的,股份公司从旗下17大工程局中精选了10家优秀骨干企业参与到土建施工当中。这种大兵团作战方式,在股份公司承建的BT工程中,尚属首次。

从某种程度上讲,沈阳四环的建设工地就像一个赛场,“杀气重重”!谁是英雄谁好汉,沈阳四环比比看。对辽宁公司来讲,企业刚刚重组成立,职工队伍稳定又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靠什么凝聚人心?靠什么去参加这场激烈的角逐?又靠什么去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辽宁公司总经理陈建强对这个项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深刻意识到这是关系集团公司声誉和形象的重点工程,这更是集团公司对辽宁公司的信任。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前期施工调查,陈建强带着前期人员,冒着严寒,徒步行走,沿着全线往返了五六次,摸清了管段内的总体情况。测量人员背着冰冷沉甸甸的仪器,穿着防寒大衣和棉鞋,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线测量着,每次回来,大家的脸都冻得通红,但却没有任何怨言。

北战四环,志者成其事,勇者必为先。

2011年3月20日,沈阳四环快速路BT项目中标进场动员会在沈阳隆重召开。股份公司副总经济师、中铁东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立平,十大工程局子、分公司总经理等参加了会议,标志着沈阳四环建设正式启动。会后,陈建强迅速召开了项目部第一次动员大会,率先在全线提出了争创“四环速度”这一理念,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了沈阳四环建设的重要意义,号召全体参建者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集团公司荣誉而战!

随后,项目部在驻地大厅宣传栏发出了《应战书》这一倡议,争创“四环速度”开始融入到每名参建者的心中。

2011年4月2日,沈阳四环BT工程建设誓师动员大会隆重举行。项目部借势发力,于4月9日率先在全线打下了第一根钻孔桩,吹响了施工大干的号角。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一标段全线征地拆迁进展迅速,施工便道快速拉开,在全线率先完成了管段内的征地拆迁任务。项目部制定奖惩措施,加大考核力度,及时兑现、调动了广大职工、劳务队伍的积极性。在施工大干期间,一台台旋挖钻机高高挺立在建设工地上,24小时不间断施工,大干场面快速形成。项目部驻地建设、试验室、拌合站快马加鞭,按照既定的节点目标快速完成,在沈阳四环总包部“五一”节点目标劳动竞赛考核评比中,辽宁公司首战告捷,获得全线综合评比第一名,坚定的信念首次开花结果。

快节奏,“四环速度”的核心

提起项目部施工大干期间的事,不少人至今仍历历在目。在保安全、保质量的前提下,“快”、“抢”这些字眼尤为突出。“这种快节奏,真的很累,有时累得都想哭!”项目工程师蒋志军这样说。   

为了提高施工生产效率,保持良好的势头,陈建强经常召集项目部管理骨干人员开会,询问目前施工进展情况、计划安排、现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起研究对策。究竟开过多少次会议,已经没人能记得清了。

陈建强利用会议和检查的机会,挖掘项目部每个人的潜能。他提出,项目部要加强执行力建设,就要学会“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他及时认真的查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尽管这种高强度的施工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争创“四环速度”这一理念并没有动摇。陈建强和他的“战友”们坚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团结一致、多想办法,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我有时都想背上包回家!”在一次生产交班会上,项目经理曹选珠曾这样说。“但是,如果都因为吃不了这种苦,受不了这种压力,都选择放弃,谁来干四环?中途当“逃兵”,企业的荣誉谁来争?”大家累时也会发发牢骚,但是谁也没有因为这种快节奏、压力而选择放弃,都兢兢业业的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

为满足制、架梁需要,项目部需要建设三座梁场,其中2号梁场于2011年4月份开始动工。当时梁场的办公生活区彩钢房刚刚搭设完毕,人员就迅速入住,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被褥还有点潮湿。梁场电力线路布设还需要一个过程,现场生产副经理杨红玉就在院子里每天召集大家开会。到了晚上,大家就点支蜡烛加班。对工程单位来讲,参与前期建点是件很辛苦的事,条件有限,常常错过了饭时,项目部人员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吃尽了苦头。

施工大干期间,拌合站混凝土供应也曾一度困扰着项目部。三座梁场制梁、钻孔桩、承台、墩柱、跨路连续梁等全面展开,混凝土供应一度出现紧张。不少工点负责人给曹选珠打电话“告状”,有时直接到拌合站“抢”混凝土。对此,项目部召开专题会议,迅速分析原因,安排专人到拌合站值守,协调混凝土供应,并将混凝土罐车结算方式改为拉方量结算,提高了罐车司机的积极性,有效地缓解了混凝土供应问题。

最受关注的是跨秦沈客专转体桥,这是全线三大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2011年9月,该桥主墩钻孔桩正式开钻。到了11月,沈阳已是白雪皑皑。为了抢承台,项目部就烧起了锅炉,采取了系列混凝土保温措施。建设者们冒着严寒,鼓足干劲,终于把下承台浇筑完成。因气温过低,担心对质量产生影响,15号主墩转体桥底部球铰安装安排到第二年。但跨越了一个冬季,第二年复工以后,下承台上结了半米多的冰层。大家只能手工凿冰,那滋味一般人难以想象。进入梁体施工阶段后,因混凝土等强时间太长导致施工进展十分缓慢。对此,项目部召集技术、试验、物资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调整了混凝土配合比,高于设计标准,缩短了等强时间。为了赶工期,项目部加大物资和劳动力投入力度,支架搭设、梁体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张拉等各道工序形成流水作业,24小时不间断施工。在现场专门设置转体桥指挥室,这个指挥室成了大家的“作战室”。

每天晚上,现场技术、管理人员、领工、各劳务队负责人都集中在这里。将每天制定的工期任务、计划,写在“作战室”的小黑板上,到了第二天下午,再将任务完成的程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工作和问题一目了然,以便对现场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项目部领导班子也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靠前指挥,确保了转体桥安全优质高效完工。

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宇宁在转体桥督导期间,经常熬到深夜一两点钟。常务副经理钟海江、总工邬苏凡等也是经常加班加点,研究制定转体桥施工方案,并两次经过专家评审,反复论证修改,付出了很多心血。连续近5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参见者早已习以为常。在转体桥转体仪式上,曹选珠用沙哑了好久的声音给现场指挥长、观摩人员汇报着转体进度——“报告指挥长,目前已经转体27度……”“报告指挥长,已经转体就位!”

对建设者来说,转体桥的成功转体,标志着项目部攻坚克难又取得了一个新的胜利。就在转体桥转体成功的那一瞬间,疲倦的身躯里注入了胜利的喜悦,累与喜悦的交融,很难用一个合适的词去形容。集团公司总经理项志敏、辽宁公司总经理陈建强都不约而同的留下了热泪。那些难忘的日子,将永远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收获,“四环速度”的财富

如果问,沈阳四环给他们留下了什么?答案会有很多种。留下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优秀人才的培养、是人的意志的磨练、还有“凝心聚力、勇争第一”的四环精神……而这些收获的背后,总有着不为外人所知、却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故事。

跨102国道连续梁是项目部率先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难点工程。102国道车流量大,安全风险高,项目部就加大安全防护投入力度,搭设防护棚架和人行天桥,认真做好临边防护,并加强日常安全质量教育,及开展班前安全质量宣誓、群安员、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大家的安全质量意识。该桥分左右双线,单线分三联,中间五孔为一联,长175米,两侧各三孔一联,长105米。这种长达175米的五孔一联设计在国内十分罕见。19根175米长的钢绞线捆绑在一起穿越波纹管,波纹管中间拐弯处多达10余处,靠人力根本就抬不动更何况要穿越拐弯处。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难倒了现场所有的技术人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连续梁的工期。经过大家连续几天的冥思苦想、现场勘察,制定研究多种方案,最后采用吊车吊起、铲车拽、卷扬机拉、人工辅助方式,使得难题终于得以解决。这5孔浑然一体的175米连续梁,单混凝土浇筑就用了整整两天两夜。项目部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活动,在102国道右线连续梁施工中,将连续梁内模在地面上先加工完毕,再整体吊装至连续梁,大大缩短了工期,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提前完成了总包部下达的节点工期目标。

京沈高速公路是连接北京至沈阳的交通要道,车流量大,行车速度高。2011年因图纸不到位、施工手续等问题未能开工。但项目部早已提前着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该桥采用“拆旧桥、换新桥”的方式修建,先封闭半幅高速公路,再拆除半幅旧桥,等半幅新桥建完通车后,再拆除和修建另一半幅。在如此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要道上施工,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项目部认真按照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等部门要求,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安全专人24小时驻扎现场,日夜“巡逻”,查看高速公路上路锥、安全警示标志状况,发现问题迅速恢复。因沈阳地区有效施工时间短,如果2012年内不能完工,将严重影响京沈高速公路的正常通行,冬天的风雪天气将造成众多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快速完成京沈高速互通立交,项目部优化施工方案,将常规的流水作业改成平行作业,多个工作面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同时作业,大大提升高了施工效率。经过现场人员日夜奋战,该桥仅用了6个月就全部建成通车。

土建一标的技术人员有很多都是年轻同志,有的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现场经验匮乏。面对技术薄弱这一环节,项目部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力争通过导师带徒,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蒋志军就是其中一个。刚来到四环的他,对钻孔桩施工一无所知,其师傅张渤海就多次现场指导,亲自示范,耐心讲解,最终让他可以独当一面,成为项目上的技术能手。经过现场带徒,加上“徒弟们”的刻苦学习,很多年轻技术人员很快成为了技术骨干。

截止2012年11月,辽宁公司承建的土建一标工程已经完成98%,并在全线夺得了诸多荣誉,获得了上级的一致好评。

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时希平,在项目部视察指导过程中赞叹道,“你们发扬了中国中铁敢于拚搏、能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在沈阳四环路建设中取得了很好成绩,说明中铁航空港辽宁公司是一支素质过硬、能征善战的队伍,重组单位也能打硬仗!”

股份公司董事长李长进、总裁白中仁等领导对项目部取得成绩更是感到惊讶,更是没有想到一个新重组成立的中铁航空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这不像一个困难中起步的企业干的工程?

沈阳市副市长佟晶石,对转体桥的成功转体和项目部开工以来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并对项目部今后打造新的亮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沈阳市交通局局长于沈光,对转体桥的成功转体评价道:“沈阳市政府给中铁航空港一个机会,中铁航空港给了沈阳市人民一个惊喜!”此外,沈阳交通局对集团公司及沈阳四环项目部发来了贺电以表祝贺。

……

成绩的取得,源于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怀和支持,源于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成绩的背后,更是凝聚着沈阳四环建设者无数个日日夜夜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谈及成绩,终属于过去。项目总工邬苏凡对成绩的取得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他这样说,“通过沈阳四环项目,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实现了经济、社会、人才三大效益,但总觉得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的技术人员在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施工大干中,既要保持严谨的技术作风,又要服务于现场,不少技术人员在现场又是现场领工、材料员、带班人员,肩负着多重角色,白天忙现场,晚上做内业,填写工程日志。这对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好处,不只是技术岗位,其他岗位的人员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但我们还是需要去总结,只有总结好的经验、认识存在的不足,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这正是四环人辛勤汗水换来的荣耀,正是“四环速度”带来的的宝贵财富。对辽宁公司来讲,无论是“四环速度”,或是“四环精神”,这种有激情、在状态,凝心聚力、勇争第一的精神风貌,为企业荣誉而战的荣誉观,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作风,终将伴随企业取得更大更辉煌的成绩…… (文/侯永明 编辑/沈苏)                    

转体前的沈阳四环快速路跨秦沈客专转体桥与秦沈线上的“和谐号”相互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