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同美术馆工程钢结构整体滑移成功就位

大同美术馆工程钢结构滑移自12月9日启动,历经五天206米不平凡的旅途漫步,于12月14日10点18分成功抵达设计位置,实现了铿锵有力的就位与对接。
集体攻坚 制定科学精准施工方案
大同美术馆钢结构滑移的成功源自科学完备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和劳动者的攻坚智慧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科学攻关,多措并举,群策群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钢结构的滑移是该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中的重头戏,为了有效地控制滑移行程的精度和过程的零失误,确保整体滑移的高度同步性,大同美术馆项目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采用多项举措,确保滑移的顺利进行。
由于滑移难度大,在方案确定阶段,项目部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针对钢结构拼装、滑移以及卸载就位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反复试验和论证,探寻最优方案。为了全面掌控滑移卸载过程,在工程进行前,项目部委托同济大学钢结构理论与设计研究室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计算结构最不利荷载,设置预警值及预测滑移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对方案进行科学完善。在液压千斤顶“爬行器”上安装同步传感器,把不同步最大允许值5㎝设定为3㎝范围以内,及时监测各自轨道的位移数据并自动进行比对,如出现不同步情况,可通过单一轨道的推进进行调整。滑移过程中,委托上海同恩土木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在钢结构桁架的典型位置,安装振弦式应变传感器,以便通过计算机对桁架中杆件的应力情况进行监测。为保证数据准确、滑移顺利,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作为第三方监测结构变形和应力情况。
日夜兼程 全面确保过程可控
“一轨道人员就位、二轨道人员就位、三轨道人员就位、四轨道人员就位。”
“好,开始。”
12月13日,在大同美术馆钢结构滑移现场,工作人员神情紧张,对讲机里不时传来精炼的语令。这天,钢结构“屋盖”经过4天的滑移终于缓慢地来到了土建基础与深基坑内贝雷架的交汇处,钢铁巨人滑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刻到来——踏上贝雷架,寒来暑往的工作成果即将接受庄严的检阅,这一步,不容有失。此时离滑移的终点还有120米。
为确保钢结构滑移安全到位,项目部进行了小范围人员岗位调整,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调配人员组成了周边安全防护组、钢结构滑移工作组、应急事件处理组三个临时工作小组。
在滑移的日子里,清晨七点半,钢结构专项负责人高明便会组织召开滑移准备动员会,每日傍晚五点半准时召开滑移经验总结会,机场工程分公司总工程师兼项目指挥长张利每日必到。项目管理人员以及中冶天工、国家建筑检测中心、同济大学机器人公司人员打起十二分精神齐聚会议室协同作战,总结滑移经验,为的就是万无一失。
 以项目安质部为首,带领由群众安全质量监督员组成的周边安全防护小组,现场不间断巡视,做好清场工作,为滑移保驾护航。
施工技术室骨干人员与物资部组成的应急事件处理小组,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零下10摄氏度的寒风中,忙碌的工作组人员、各色的安全帽,在这个钢铁巨人翩翩漫步的地方描绘出一幅热情洋溢的动人画面。
钢结构滑移工作组分主控室与现场监测两部分。在主控室内,指挥员张长军略带沙哑的指令不停地发出。出现问题及时叫停,状态良好继续前进,冷静沉着的他指挥着滑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刺骨的寒风中,四名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接受了一份艰巨的任务——轨道检测。钢结构滑移行进中轨道有无异常,需要及时反馈回主控室,他们穿着军大衣、戴着冬季安全帽、身绑安全带,手握对讲机,精神高度集中、眼神不敢游移。这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任凭风雪呼号也不能动摇他们坚守岗位的信心和决心。
正是他们的风雨兼程、日夜坚守,才换来大同美术馆这座钢铁巨人的完美就位,他们就是大同美术馆工地上最可爱的人。
攻坚克难 质量安全重任如山
质量重于泰山的谆谆教诲犹震于耳。
寒冬腊月里,施工现场夜间气温会降到零下20度,有效视程太短无法监测,钢结构只能在白天滑移。
12月12日傍晚,天色已黑。钢结构前行范围内检测到有地面冻土凸起,主控室预判会影响到明日滑移。为了给明日滑移创造出工作面,项目指挥长张利当机立断:“启动应急预案!”7分钟,七人抢修小队到位; 15分钟,物资部将空压机、风镐及铲撬准备到位。
大型机械无法进入钢结构屋盖范围内,测量室的小伙子张辉带领抢修小队在寒风凛冽的黑夜里用手持设备,边铲除冻土边用全站仪测量;那边深基坑内,几十名工人戮力奋战赶进度,燃着篝火,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大家整整奋战了一宿,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滑移顺利进行扫清障碍。按照正常的施工进度,单是突遇地下水便拖延了两个月的工期,而现在业主要求工程按原定时间节点完成。且不说频繁的雨雪天气令有效工期大大缩短,仅是这劳动强度就足以令人咋舌。尽管工期一再被压缩,但全员都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誓要按时完成大同市政府交给的工期任务,不辱这支队伍的“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称号。
成功就位 参建员工不辱使命
13日中午,钢结构滑移到深基坑边,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紧盯情况。
“应力应变监测值正常!”
“开始滑移!”项目总工程师杨少军一声令下,这个重达3500吨的钢铁巨人迈开了走向深基坑——贝雷架的步伐。施工现场的全体将士,一鼓作气,几乎没让这位钢铁巨人停歇脚步,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尽快通过贝雷架这段被认为最为“脆弱”的路段。时值深夜10点钟,当钢结构的前端滑过贝雷架,到达前方土建基础的安全地带时,大家心中的石头才安然落地。
14日上午10时18分,大同美术馆钢结构平稳滑移成功到位,转入拆卸滑道阶段。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一张张冻得红彤彤的脸庞显得那样可敬可爱,“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面对艰巨的施工任务,他们迎难而上;面对喜人的成绩,他们淡然处之;他们风雨兼程、攻坚克难、同心同德、携手奋进,用无限的热情描绘与编织大同美术馆的建设蓝图,他们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用最朴实的劳动告诉世人这就是“中铁人”。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剩余工作量的奋斗中,为中铁航空港在大同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再创壮丽篇章。(文/许可时 李婉凝 编辑/沈苏)

 

大同美术馆工程钢结构整体滑移成功就位

 

大同美术馆工程钢结构正在滑移

 

大同美术馆项目部技术人员对滑移数据进行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