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晋韵,站城融合,现代特色;功能复合,智能统合,上乘一流;绿色结合,经济适合,独树一帜。这就是太原南站的风采。它曾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山西省建设工程汾水杯奖(山西省优质工程最高奖)。为了建这座精品车站,北京公司付出了大量心血,让美好蓝图跃然于晋中大地。
太原南站总建筑面积203032平方米,由东西两座站房组成,太原南站西站房于2014年7月投入运用后,如今东站房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东站房最大的亮点是将增设高架进站区,并设置空中月台,可供进站机动车辆临时停靠。高架路隶属于城市快速路东中环的一部分,未来社会车辆由东中环可实现“西进、东出”太原南站。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太原南站服务体系,使车站更彰显现代化。
展示地域文化 与城市和谐共生
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唐朝木构建筑大部分集中在山西省,中国木构建筑文化中灿烂辉煌的篇章——“唐风”建筑分布在山西并被完整地保存着。太原南站站房主体采用独树一帜的钢结构单元体结构体系,汲取唐朝宫殿斗拱及飞檐的形象特征,将“唐风晋韵”与当代先进建筑技术巧妙结合,是国内少有的、典型的钢结构单元体大空间交通建筑,使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空间的华丽与典雅。
站城融合是太原南站建设又一特点。太原南站总体规划重视城市设计,使车站与城市融合,成为城市向南延伸发展的中心,是一座集铁路、城市轨道及多种交通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交通枢纽。
为了描绘站房所展示的地域文化与城市共生的特色,建设者在吃透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建筑风格和技法,不断追求专业的极致化,靠着钻研,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在站房建设中把地域文化、和谐共生展示得淋漓尽致,成为新时代站房建设样板,被各方称赞。
融入现代科技 筑就功能智能双合
时代不断进步,对站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筑就功能更全、智能更高的现代化车站。
功能复合是太原南站建设的一大亮点。太原南站首次采用“地源热泵+市政热网”复合冷热源形式,取消了锅炉房及冷却塔配置。候车厅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温度均匀,垂直温度梯度小,舒适节能。
候车厅人员密集,用风量大,采用热回收技术,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预冷或预热新风,可回收约50%排风中的能量。站房室外给水管网为环状管网,供水的安全性高,设计中采用无负压供水技术,不仅保证了供水水质,又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针对出站层设置的卫生间污物不能排至室外的问题,设计采用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该泵站为全封闭式泵站,水泵外置,便于维护。站房位于铁路线路上方,屋面设电伴热融雪系统,避免雪灾影响铁路行车安全。
智能统合是太原南站建设的显著标志。站房采用智能疏散照明指示系统,疏散指示灯具可编程序控制,可进行频闪、流动、换向、强迫点亮等程序控制模式。当发生火灾时,系统根据火灾报警系统的联动信息,通过发送开灯指令控制应急照明指示灯,指明最便捷的逃生方向;采用光纤分布式感温探测器,感温光纤沿线槽内的电缆表面贴敷,可精确定点探测异常高温部位及距离;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依据场景、时序及照度自动控制灯具的启闭,并探测灯具是否有损坏;采用电力自动化监控及能源管理系统,可实现SCADA三遥功能、分类分项能耗计量功能及能耗分析统计决策功能。
打造绿色产品 实现经济效能并举
北京公司在建设太原南站中广泛采用清洁能源技术,精心打造绿色产品,使这座全新的交通枢纽成为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生态型车站。按照设计要求,他们综合运用建筑体量自遮阳、可调节自然采光、热压自然通风等被动式节能措施,同时也采用了地源热泵及地板热辐射采暖等清洁能源技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使用,使人工照明与自然照明相统一,每年预计可节省15%-25%的照明能耗。通过采用各种节能技术措施和环保材料,创造出优于其他供暖空调系统的绿色环境。地源热泵系统及热回收系统两种节能系统,年节省电量约537.6万千瓦时。
经济和效益并举。他们通过铁路站房特有的大跨度楼盖舒适度研究和监测,不仅成功解决了双向跨度均超过30米大跨度钢结构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问题,而且节约直接工程造价300万元。他们采用电力监控与能源管理系统,每年预计可节省5%-8%的电能消耗。他们采用机电设备控制管理系统,每年预计可节省5%-10%的空调及电能消耗。
太原南站实现了国内最大规模的伞状钢结构单元体,确保了世界首创全斜“上大下小”异形钢管斜柱+大跨度变截面钢管桁架新型屋盖结构体系,屋盖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通过整体结构建模分析,将站房结构、高铁轨道层结构、磁悬浮结构和地铁结构组合形成整体结构。(作者:马欢、庞雁北)
太原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