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铁北京工程局五公司阜阳西站的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一位带着黑框眼镜、一身书卷气的技术管理人员,从落客平台上,到地下空间,再到基坑支护现场,哪里都有他和现场技术员、作业人员探讨技术方案的身影。他就是阜阳西站站前广场项目的总工程师邸金龙。
提起这位年轻有为的80后总工,项目部的人笑称,“他可是拼命三郎。”凭着一股拼劲、钻劲和韧劲,他带领项目部的技术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为项目施工生产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与时间赛跑的施工方案
临近春节,和大多数忙碌了一年着急赶回家的人不同,邸金龙第一时间赶到阜阳,为即将开工的项目做前期准备。从现场征迁放线的地界,到临建场建的施工规划,再到6个子项工程的每一个专项施工方案,都在等他尽快拿出来。
邸金龙身上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儿,面对18.76亿工程纷繁复杂的施组设计和施工方案,他惟一的念头是拼了。刚到工地的时候,没有办公场所,荒地上、车上到处都成为他的临时办公场地,一台电脑、一盒泡面成为陪伴他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最佳搭档。他总是告诫技术员,“当日事当日毕,绝不能拖到明天!”熬夜加班的成果就是不到3个月,72个大大小小的施工方案,这给项目施工人员吃了颗定心丸。看着厚厚的图纸和资料,邸金龙欣慰地说,这几个月磨破嘴皮、跑断腿,值了。
每一个施工方案都凝结着现场技术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就拿原材料的专项方案来说,业主要求项目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必须是国内外一线品牌,但当时进场匆忙,前期调研的时间都不够,阜阳当地的材料也远远无法满足项目建设需要,邸金龙主动出击,一方面积极与业主对接沟通,同时又向公司申请内部调拨,联系就近的商合杭、连镇、连徐等项目,圆满解决了项目施工原材料问题,确保了现场生产有序推进。
20厘米的技术难题
遇到难题就下苦功夫钻研,不钻透了、琢磨明白了就不罢休,这是邸金龙直击阜阳西站施工难点的一大法宝。在2018年桩基施工大干期间,为减少后期基坑土方开挖、冠梁支撑等的相互影响,邸金龙牵头组织多次研讨后,决定采用混凝土钻孔桩在地表的施工方案。
但当时项目施工面临一个困境,合建段部分桩基空钻达25米,部分排桩空钻长度达23米,排桩间隙20厘米。就是这小小的20厘米,即便项目部用了“灌无忧”设备控制空灌高度,钻孔过程中采用超声波仪器检测,但一到现场实施不是成本太高就是工效太低,而且间距狭小的排桩极易塌孔、不易成孔。邸金龙连续尝试制定三种方案,但经过集体会审研讨都被否定了,怎么办?大家翻阅图纸、查找资料,国内甚至没有可行有效的经验办法,一筹莫展的技术员们甚至说,邸总,算了,这个问题都没办法,咱也解决不了。这一番退堂鼓却敲响了邸金龙的斗志,他摇摇头说,“干我们这一行,遇到技术难题就必须要解决,决不能放弃。”
那段时间,邸金龙像着了魔似的,带着技术员蹲现场,与作业人员交流启发灵感,梳理作业流程、分析施工工艺、现场测距画图,熬夜熬得偏头痛的老毛病加重了,他也顾不上去医院看看。将近一个月,18次专题会议反复论证,邸金龙带领技术团队首创超长空钻支护桩施工工艺,对无法采用间隔施工的桩基空位前后已施工钻孔桩空桩位置泥浆采取固化处理,终于攻克了这20厘米的技术难题。
一年多来,以邸金龙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关不断取得实效,“超长空钻支护桩施工工艺创新”QC成果在全国铁道协会质量管理发表会上获得二等奖,“提高预铺反粘型防水卷材验收一次性合格率”QC成果在全国铁路建设协会质量管理发表会上获得二等奖,为阜阳项目创新创优做出了较大贡献。
8次论证会,创效800万元
提起去年的8次论证会,邸金龙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当时真是天天找设计院、找业主、找监理,门槛都快踏破了。这股干工作的韧劲儿,正是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
2018年5月,拿到合建段基坑设计方案的邸金龙眉头紧锁,按照原方案,在基坑设置两道混凝土支撑及一道钢支撑,不仅工序复杂、施工困难,工期和成本的压力不降反增。凭借多年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他开始琢磨把方案修改成放坡开挖+垂直开挖支护形式,这样会不会更加优化工序?工期会不会缩减?成本会不会降低?他比发现了新大陆还要兴奋,拉着项目技术骨干就开始论证,经过多次论证,该变更方案完全可行!
随后,邸金龙找到设计院和业主,原本以为会进展顺利,没想到上来就吃了一记闭门羹。设计院觉得原方案没有问题、不需要变更,业主认为工期紧张、没有时间变更设计,都拒绝了他。但邸金龙坚持自己“方案决定成本”的理念,这么合理的变更方案,对项目施工来说至关重要,他一定要拿下它!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原方案的漏洞和不足,挖掘变更方案的优势和亮点,主动跑合肥、南京、蚌埠各地邀请知名专家牵头组织召开专题论证会。论证会也是一波三折,第一次论证会上设计院甚至中途退场,第三次论证会业主也大为不满,要求项目部把精力放到施工生产上,直到第八次论证会,邸金龙仍然不放弃,他努力将各方的诉求和意愿融合到一起,寻求大家对变更方案的认同点,这份坚持和执着也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专家主动帮忙讲解,监理举手赞同,设计院和业主方也最终同意变更。通过变更方案,项目部减少了混凝土支撑安装及拆除的时间,加快了合建段土方出土的效率,大大节约了工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邸金龙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郎”,他把项目的重担扛在肩上,将总工的职责铭记于心,在全力保障11月底阜阳西站通车运行的关键时期,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项目部的参建员工中也有数不清的“邸金龙”,他们勤勉务实、担当作为,把青春和汗水洒在颍州大地上,为阜阳人民的高铁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杨成龙 刘信星 编辑: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