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不到八点,迎着秋日的晨曦和白露,阜阳西站这座庞大的钢筋水泥丛林已经进入立体交叉作业的状态,塔吊群、挖掘机、运输车轰鸣不断,落客平台和匝道上焊花四溅,地下空间和基坑里钢筋工、木工、架子工在各自岗位上有序作业。汪金生也一如既往早早来到C区,简单进行班前安全教育后,他开始指挥塔吊作业。
“我干建筑业三十多年了,咱也是塔吊的老操作员,这塔吊可是工地上的眼睛,下面这些钢筋工、木工各个工种都得塔吊来支持。”家住江西婺源的老汪在阜阳西站站前广场项目工作一年多了,他是一名建筑起重信号司索工,说起来塔吊作业,他就滔滔不绝,“干工程,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还是特殊工种,要指挥起吊、落钩,交叉作业要小心地面人员,那我们天天都有学习教育。一般一台塔吊两个人配合作业,得时刻集中精力才行。”
阜阳西站站前广场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工序复杂、安全风险系数高,需要农民工人数多,高峰期达到1200人。项目部安全质量部部长夏露介绍到,“项目部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安全要求,针对起重吊装、安全用电、钢支撑架设、防洪防汛等培训教育超过3600人次,像塔吊作业这样的重大风险源,对操作的塔吊司机和指挥的司索工分别培训,司索工的安全培训要保证64个学时。”同时项目部借助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安装在建筑施工作业现场的各类传感装置,实现对人、机、料、法、环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
汪金生提起这三十年的工地生活,很有感触,“现在真是时代好了,我一个月拿八九千块钱,一年能往家寄回去五六万。”回忆起年轻的时候,汪金生直摇头,那时候住的是油毡布盖的简易工棚,吃饭简单到馒头就咸菜,蹲在食堂外面空地上吃完就去上工了。“阜阳西站真是挺好的,活动板房都是六人间,宿舍离工地也近,卫生环境也好,下班回来能洗热水澡,还有空调,有无线网,晚上能跟家人视频聊天。”说起来现在的生活,汪金生的笑脸上满满都是幸福感。
忙碌了一上午,到了11点钟,工人们陆陆续续到食堂就餐。食堂旁边就是工地超市,大家三三两两去买点生活必需品。来到食堂,一个大食堂开放了五六个窗口,方便大家点菜取菜,这里能同时容纳几百人就餐。来自安徽六安的朱文兵正在大快朵颐,说起阜阳西站项目部的伙食,他连连称好。来这里打工一个月多了,食堂每天的饭菜都新鲜、花样还多。“项目部可关心我们的吃住,我们吃的好、住的好、买东西方便,真是跟在家一个样。”朱文兵说,今儿食堂中午有五荤五素10个菜,米饭、馒头、汤都是免费取,他就花8块钱点了爱吃的豇豆炒肉、炖海带片,吃饱了干活也有劲儿。
项目部进场之初,高标准开展“三工建设”,建设了六栋民工宿舍楼,民工生活区域设置了专门的洗衣房,配置了多台洗衣机;修建了男女浴室,配置了空气能热水器。项目党支部书记杨成龙介绍,“项目部首先是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节假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慰问活动,通过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定期组织体检,让农民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同时我们也做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既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也保证他们的工资发放,通过实名制管理,确保农民工工资足额及时发放到每一位工人手中。每年9月1号前,财务部优先发放农民工工资,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学费问题。”
项目部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关爱农民工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为农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赢得了农民工的一致称赞。阜阳西站项目即将于11月底通车运营,全体建设者们将以实际行动为这一节点目标的实现助力加速。(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