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铁北京工程局机场分公司青州棚改项目“潘志平创新工作室”获得“青州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项目总工程师潘志平荣获“青州工匠”荣誉称号。2020年,机场公司荣获3项国家级荣誉、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省(部)级、地(市)级重大奖项和荣誉称号,这是公司坚持技术先行,鼓励技术创新所结出的硕果。
运用新技术 打造短平快
作为中铁北京工程局内部唯一一家具有机场一级资质的三级公司,机场公司所承揽的机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覆盖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机场板块愈来愈成为中铁北京工程局的优势板块和拳头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早日形成独有竞争优势,除了拥有场道施工一级资质外,公司在机场场道、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在信息化技术方面探索总结,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检验总结,以专业板块技术创新带动安全、质量、效率和效益管理等全方位提升。
不停航施工一直是公司在机场工程建设尤其是场道建设方面的技术攻关亮点。公司承建的重庆江北机场B滑行道改造工程二标段在跑道换板施工中,按照机场运营部门要求,板块更换要在夜航结束后到次日开航前完成,并保障跑道安全运行。项目经理汪建国说:“我们就是跟航班抢速度,为飞机平安滑翔打前站。”他带领技术人员齐力攻关,将《道面板快速修复综合技术应用研究》应用于不停航施工过程中,利用夜间机场航班较少的时间段,对出现断板和碎板情况的道面板进行快速破除清运,并重新浇筑,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对损坏道面板进行快速整体换板施工,打造安全优质的平整场道,达到质量标准等相关行业要求。
数字化引路 助力降本节支
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技术要先行,数字化水平要提升。公司秉持“技术攻关先行,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不断完善技术攻关体系,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开展项目创新工作室活动,在机场场道工程建设等专业板块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在专利、技术、品牌等方面持续锻造了竞争优势。
信息化管理是提升施工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在走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成立“黄维创新工作室”,发挥专业技术专家带头引领的作用,依托重点课题提升技术团队专业技术分析、诊断、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技术攻关小组以《机场地基处理与土石方工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与《大型土岩爆破工程中炸药能量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两项研究课题为重点,采用“三维数字化建造”模式,实现对工程建设勘察测量、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的精准管理和控制。在建设过程中全程跟进BIM技术,管理逐步向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控转型,为项目节省成本412万元。
1月27日下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试飞成功。青岛新机场场道8标段项目技术人员在飞行区综合管廊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针对青岛新机场飞行区综合管廊断面情况,采用自动行驶系统配合进行管廊主体浇筑。模板台车方案的应用,将一节箱涵的施工时间,由常规木模板脚手架支撑体系需用的11天整整缩短至6天半,每一次模板台车的运用,相比常规木模板要直接节省成本2万元。
榜样作示范 样板来领路
面对国内基建市场出现的新业态和新领域,机场公司紧跟集团公司战略部署,以敏锐的嗅觉洞察市场的变化,在棚改旧改、绿色环保等新兴领域和新城市建设中不断拓展业务版图。
机场工程分公司以青州棚改项目为示范点,引进“BIM+智慧工地系统”,通过数据录入、模型建造、智慧管理,成本、进度、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得到智慧软件系统助力,该系统被广联达公司评为山东省应用标杆。同时,项目创建以总工程师潘志平为示范的“创新工作室”,围绕工程重难点、关键点,通过组织开展发明创造、科技创新、技能培训、学习交流等活动,以榜样带动项目部80%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各项创新工作之中,营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一种基坑机械清槽装置”代替传统的人工清槽施工工艺,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被山东省建设工会评为山东省2020年度改革创新攻坚和创新争优优秀“五小”成果。
领导班子亲自挂帅,以项目技术团队为主力,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以项目管理实验室为依托,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制定“替补”人才计划,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在技术创新之路上久久为功,不断寻求突破。2020年,公司副总经理邵崇义带领技术团队攻关的马尔代夫项目《一种便携式沥青注入装置》《一种便携式筑路材料松铺厚度测定装置》《一种沥青混合料加速磨耗用可拆卸规格可调式加砂装置》《一种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自由端传力杆固定装置》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走马湖项目团队创新的《一种软土地基处理装置》和贵阳机场项目技术团队创新的《一种民航不停航施工临时用可快速拆装的网围支架》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下一步,机场分公司将以专利、成果、课题为样板,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中,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科技之光照亮企业专业化发展之路。(作者:王冲 蒋正 周莉 编辑: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