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筑路人,以1500个日夜的坚守,走遍四季轮转的香山黄河,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使命担当。他们脚下有泥,肩上有责;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他们心之所向,步履所往。他们,就是中铁北京工程局中兰铁路的建设者,每一个平凡的身影里都蕴藏着不凡的力量!
“火车头”的故事
凌晨两点的香山深处,早已是万籁寂静。而正在建设中的中兰铁路香山隧道里却依然灯光交替、焊花四溅……一位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目光坚定的人头戴安全帽,手拿手电筒,正忙碌穿梭于各施工作业面,他就是职工们口中那个敢碰硬、敢较真、敢担当的项目“火车头”——李军。
2020年5月,37岁的李军临危受命调任中兰项目经理。他深知责任重大,为了破解进度难题,一到岗就住进了现场集装箱办公,身先士卒当起“施工队长”,最短时间内熟悉项目情况,统筹全局组织施工。疫情期间,他妥善安排千余人同时开工,以及防疫消杀、物资储备、吃饭住宿等等大事小事。克服疫情影响,度过汛期山洪侵扰,香山隧道进入全面施工会战,短短4个月就创下了连续月掘进突破千米,总掘进突破万米,隧道出口单月进尺突破180米的新纪录!
2020年9月,隧道一号斜井大里程出现上第三系富水弱胶结砂岩段的“世界级难题”,造成掌子面前方及拱背围岩发生滑塌,这边刚开始掘进,那边就涌出流砂,涌砂用手一碰就碎,一捏就流,就像在豆腐渣里掘进,连续几个月仅开挖十余米,李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困难再多,总会有解决办法!”他当即组织技术攻关,多次邀请业主、设计、监理和隧道专家现场勘查专题研讨,历时1200多个小时,用实践论证了近10套专项方案,选用地表降水+洞内帷幕注浆的组合方案进行施工,解决了在软弱地层开挖过程中易塌方的难题。目前,项目全面打响决战决胜百日攻坚战,全力冲刺保通车。
同时,他认真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重难点,将其转为变更索赔切入点。他经常走访砂厂、采石厂、建材公司等多个料场及供应商,询问对比地材价格与品质、销售渠道和情况,实地核查材料价格,为精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打下坚实基础。并积极与设计、建设单位沟通联系、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效益达到最大化。项目部荣获中国铁路兰州局银川工程建设指挥部一体化考核第一名、信誉评价A级等荣誉。今年5月,他个人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排头兵”的故事
冬日的早晨7时30分,是隧道技术管理人员交接班的时间,作业班组按照工序有条不紊地推进。值了一夜班的二工区经理鲁武民,将工序的安全质量要点交代给接班技术员和领工员后,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出斜井。洞内热火朝天,洞外虽艳阳高照但寒风刺骨,揉揉红肿的眼睛适应了好一会,回到驻地洗漱换衣吃饭。阳光从皑皑白雪的山顶照进工区宿舍的院子里,调入中兰6个多月,鲁武民还没有回过一次家,和项目大多数建设者一样,工地就是他们的家。
鲁武民的工作是抓好二工区三号、四号斜井3个掌子面的施工生产,统筹协调组织各作业班组和技术人员配合,及时解决隧道掘进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安全生产、质量受控,进度满足要求。香山山脉地质复杂,围岩变化频繁,既定的方案随着岩石的变化,每天都可能更改。他每天要对隧道内的几个掌子面进行全面检查,指导施工,确保消除隐患,每天巡查翻山越岭徒步穿越,行走几万步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面对施工难点和不断出现的状况,他带领团队时刻关注各种突发问题,及时收集整理施工参数,针对地质特性总结出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条件艰苦、环境复杂,高强度工作让年富力强的鲁武民经受着洗礼和考验。扎根到荒无人烟的香山深处,忙里偷闲抽空跟7岁的儿子视频通话时,经常被问到:“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家里的大小事也都是妻子一人应付,这让他愧疚不已,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但职责、使命在身,他始终坚定着不破香山誓不还的信念,用实际行动争做“排头兵”。
“突击队”的故事
“2021年6月,我在一号斜井大里程遇到一次比较严重的溜塌。那时候掌子面上台阶止浆墙已经完成破除,开始破除上台阶拱脚止浆墙,这时掌子面拱顶出现局部溜塌,到下午4点左右掌子面突然出现大面积泥砂溜塌,我们立即组织现场人员和机械设备安全撤离,第一时间封锁现场继续观察溜塌情况。”齐帅回忆到,“当时现场溜塌大约有800多方泥砂,用大型渣土车拉的话,得拉40多趟才能清理完。”今年刚满27岁的齐帅,2018年12月调派中兰铁路项目。四年的历练,他已经是项目五工区工程部的负责人,重点负责“世界级难题”的技术、安全施工。
2021年9月,项目部成立了“香山隧道1号斜井”青年突击队,齐帅担任队长。他对队员说:“兄弟们,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解决掉这‘世界级难题’!”他带领青年队员们每天24小时轮班对围岩进行测量、监控及分析,提前预判前方掌子面地质情况,积极应对坍塌、涌水等险情。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一次两次不行,那就做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与流砂相伴的,还有高温。隧道里,温度有时高达四十多度,人员进洞几分钟衣服就湿透了,空气里夹杂着厚重的岩砂尘土味,嘈杂的噪声一直脑子里嗡嗡响,但他和队员们依然没有退缩。
2022年的春节,齐帅是在工地跟1400名建设者一起过的。“媳妇,等隧道贯通后我就回去,放心吧。”除夕早晨,即将进入隧道轮岗的齐帅和妻子视频连线。这天的早8点到傍晚5点,他要负责新一轮帷幕注浆掘进工作。“看我操作!一定要保持好钢筋间距整齐划一,一分一毫都不能差!”齐帅大声和工人们交流,并带头示范操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他心里清楚,施工环节的严谨细致,关系到日后万千旅客的平安。也许列车经过时仅仅需要4分多钟,但为了这4分钟的通畅,他们经历了多少次惊心动魄和刻骨铭心,又承受了怎样的煎熬和压力。
他们是平凡的筑路人,在戈壁荒漠中战风沙、斗酷暑、抗严寒,风雨兼程、从不退缩;他们是不凡的中铁人,牢记初心使命,把梦想播种在万水千山。但他们也是父亲、丈夫和儿子,对家人除了感激,更多的是愧疚……为了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冲锋一线,充分发扬“敢为人先、敢担重任、敢于创新、敢打必胜”的中兰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开路先锋的铮铮誓言,这就是中兰铁路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