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岗百佳标兵】致敬榜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技术管理标兵事迹展播

项目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中铁北京局坚持一切工作到项目,推进大商务管理和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各个项目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履职尽责的岗位标兵,他们认真践行“三个是否”价值标准,弘扬“三个敢于”实干精神,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集团公司官方微信对2022年度营销能手和“十岗百佳标兵”的先进事迹进行集中报道,今天推出的是技术管理标兵先进事迹,一起向先进学习!


技术管理标兵

科技引领未来,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道路上,他们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蒋耀锋,现任六公司西十高铁项目总工程师。他主持编制多个重难点施工方案,为项目施工生产保驾护航。荣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西十高铁项目位于秦岭山区,主要工程为“三桥三隧一路基”,项目桥梁跨越深谷和河流,桥梁部为变宽形式,有双线、两线变三线、三线变五线连续梁,采用移动模架、挂篮悬臂浇筑、支架现浇法施工,最大墩高69米,为西十高铁陕西段最高墩;隧道软弱围岩居多,云岭一号隧道进口担负西十高铁大机配套施工试验段任务。他积极推广隧道大机配套施工、移动模架、智能台车、智能拌合站、隧道污水处理、隧道安全综合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工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主持施工方案编制,优化天竺山三号隧道、云岭一号隧道两个高风险隧道重大专项方案;主动与建设单位联系,共同对重难点工程进行科技攻关,与西成公司共同攻关科研课题3项,积极向集团公司申报7项科研课题。组织项目变更设计,争取实体桥墩取消凹槽、空心墩变更成实心墩、优化桥墩坡比、隧道围岩变更等变更,减少桥梁模板投入,降低隧道施工难度和风险。

西十高铁项目涵盖了长隧、高墩、大跨和隧道大型机械施工、移动模架等专业施工,对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他注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以专家型创新工作室为载体,针对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重难点问题,全面开展技术革新、科研攻关、经验交流和人才培养活动。开展每晚学习一小时的夜校计划,把重点人才培养对象放到一线进行历练,在长大隧道、高墩施工、移动模架施工技术,特种机具使用、维修,“四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邱嵩,现任城轨公司西安地铁10号线3标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长。自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地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参建多个地铁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地铁施工经验。荣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西安地铁10号线作为城轨公司首个地铁预制梁场,地铁梁型种类多,且各种梁型穿插在各个区间内,需根据架梁顺序合理组织各种梁型的预制生产。他通过对整体区间梁型进行梳理,解决了不同梁型、尺寸以及曲梁直做的钢模板定制、小曲线大坡度箱梁架设、架桥机等大型设备的选型等技术难题。他积极推广应用国内外“四新”技术,包括预应力设备采用智能张拉系统、梁体养护采用智能设备控制、钢筋均采用数控设备进行加工、φ14以下的螺纹钢采用盘螺减少接头及损耗,经测算可结余钢筋约300吨,结余养护用水4000立方。以他为核心成员完成的课题成果《砂卵地层超近距离暗挖隧道上穿盾构区间隧道的综合施工技术与干涉分析》荣获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通过认真观摩、归纳总结了制梁中易出现的问题,参与攻关《一种箱梁压浆水泥及压浆剂的上料装置》《一种服务于BIM的桥梁表面裂缝标记装置》两项成果,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22年,邱嵩组织设计变更及设计优化6次以上,提出的运架梁由线下优化为线上运架,减少了管线改迁、交通疏解、运梁通道硬化、协勤、道路交通维护等作业内容,节约施工直接成本2341万元,节约工期160天。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将原设计钢箱梁11跨优化为5跨,钢混结合梁5跨优化为3跨,有效减少了钢箱梁施工工期长、安全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实现创效费用461.02万元。他还提出了预制混凝土箱梁梁型优化、钢箱梁局部加固、钢支座优化等技术优化方案,不仅缩短了施工工期,更节约了成本投入,真正实现了技术创效。



唐吻,现任五公司金甬铁路三分部工程部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建了连镇高铁、盐通铁路、金甬铁路项目,立足岗位履职尽责,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荣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2022年,面对项目跨东阳收费站系杆拱施工及王山坞隧道的贯通等重难点工程,他从方案研讨、编制报审、方案优化入手,层层分解任务清单,深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对跨东阳收费站系杆拱支架前后组织4次支架方案优化,以最佳方案保现场实施。针对重大危险源及关键工序,下发各级技术交底180份,作业指导书34份,全年项目安全质量管控良好,施工有序推进。

他积极开展双优化工作,完成了跨甬金高速特大桥83号~113号空心墩变更为实心墩设计方案优化、分部5段路基爆破开挖方式改机械开挖设计方案优化、跨浪坑口水库泄洪渠连续梁0号支架方案优化、跨东阳收费站72米系杆拱交通疏解方案优化,通过优化各工序施工阶段,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工期,实现进度、成本目标。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围绕施工质量展开技术攻关,完成《提高圆端形桥墩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课题,获得2022年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Ⅰ类成果;以跨东阳收费站系杆拱为课题背景,带领QC小组成员完成了《研制一种支架整体下落装置》的QC课题;完成本年度集团公司重点课题《跨高速匝道系杆拱施工技术研究》,实现创新创效目标。



赵斌,现任二公司广湛铁路六标项目二分部工程部长。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建长沙市盛祥路市政道路、高塘路市政道路、长沙临空经济区绿化提质工程、长沙引水工程设施保护带专项整治工程(航空城段一期)、宜宾至威信高速公路、广湛铁路等项目建设。荣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自广湛铁路开工以来,他高度重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一对多传帮带”活动,培养了多名优秀技术人员。他积极组织参与广湛铁路北斗定位技术交流会,带领技术团队分工协作,全力以赴做好会议筹备,技术交流会圆满举办,受到总承包及建设单位一致好评。为推广先进工艺、工法,他推动项目和总承包部开展联创共建创新,主要负责编制工艺工法申报材料,最终《北斗定位技术在CFG桩施工中的应用》被评为广湛铁路施工技术攻关优秀成果奖;《CFG桩帽成孔器》被评为广湛铁路“小改小革”示范成果奖,并在广湛铁路项目进行全线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建设期间,他主导双优化工作,积极与设计、地方政府及其他单位沟通,为项目降本增效不断努力。通过“以桥代路”方式,降低施工风险,减少工后沉降;通过取消或合并方式,减少涵洞设置,避免涵洞过渡段施工存在的不均匀沉降风险、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通过现场勘察,将原32+48+32米悬臂浇筑连续梁变更为12+18+18+12米刚构连续梁,后采用预留门洞支架现浇方式,保证既有道路通行条件,降低施工风险,减少挂篮模板投入费用,降低施工成本;通过与其他分部设计变更负责人及设计单位的沟通联系,减少支架现浇梁及非标准预制箱梁孔数,既保证了梁体施工质量,又减少了支架、模板投入;通过与地方交通部门对接,在保证满足通行需求及安全可行的条件下,优化改移道路位置,缩短改移道路长度,减少施工投入,降低施工成本。



徐鹏程,现任北京公司太原西北二环高速ZH05标项目工程部部长。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建了石武铁路客专、大西高铁、广珠城际、曹妃甸铁路、寻沾高速等工程项目,有着丰富的铁路、公路工程建设经验。荣获业主单位先进个人、劳动竞赛红旗标兵称号;中铁北京局2020年度优秀技术人员、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面对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断点多等不利因素,他分析制定施工计划,提出合理意见,切实做到技术先行,为工程建设做好技术保障。他注重发挥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与新毕业的大学生组队,在工作中手把手教学,让新毕业的实习、见习技术人员挑重担,将他们安排在独立的工点上锻炼,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快速提高技术队伍素质,同时也缓解了公路建设初期技术人员短缺的状况。

任职期间,他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认真钻研业务技术,带领项目技术人员攻坚克难、不断优化施工工艺,为项目施工生产提质增效作出贡献。先后参加并主持开展了多项技术创新,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股份级、省部级工法4项,获得集团公司级工法2项,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项,发表软件著作权1项;所在的QC小组获得2022年集团公司质量管理小组最佳制作奖、活动成果一等奖2次。



王春雷,现任机场分公司呼和浩特新机场项目总工程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参建了青岛胶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多个项目,先后荣获中铁北京局2018年度先进工作者、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他在任职青岛新机场项目总工期间,同时负责场道8标、飞行区综合管廊、山东航空维修机坪和流亭机场改造4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内容涵盖了机场场道所有专业,青岛新机场飞行区综合管廊工程是国内机场第一条飞行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具有技术难度高,安全风险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机场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交叉施工较多,整个场区内的施工单位就多达60余家,沟通工作异常繁重。作为基层技术负责人,王春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与各方沟通对接,确保施工生产高效推进。

在青岛项目期间,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二次经营,其中仅青岛新机场场道8标土石方工程二次经营额就达1亿元。在呼和浩特新机场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设计变更工作,通过将基坑止水帷幕变更为管井降水,为项目部减少亏损700余万元。

为解决管廊施工周期长、周转料投入大的问题,他带领技术人员总结各方经验,将隧道衬砌台车的方案引入到管廊项目施工中,采用模板台车作为内模进行管廊混凝土施工。通过丝杆系统、电机行走系统将模板台车定制为可自动行走的模板支撑体系,通过优化方案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和施工进度。使用的自动行驶模板台车系统极大提高了施工进度,减少了成本投入,将一节箱涵的施工时间由11天缩短至6天半。先后发表科研论文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编制完成企业级工法2篇。



郭伟,现任天津公司天津地铁4号线6标项目总工程师。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地铁施工管理工作,先后参建西安地铁2号线、天津地铁3号线、石家庄地铁12号线、天津地铁4号线等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荣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在天津地铁建设中,他带领项目技术人员推行钢筋笼制作“六步”验收法,深基坑、模板支架实行危大工程管理相关规定等,确保安全质量有序可控。在项目双优化管理方面,他积极与设计院沟通,在不降低设计标准、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秉着寻求最优设计方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对初步设计进行优化,先后完成了车站围护结构地连墙含钢量优化、围护结构支撑形式优化、主体结构含钢量优化,保障了项目实施阶段整体利益。

面对地铁施工技术难度大、周边环境复杂、场地狭小等难题,郭伟带头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完成了《富水软弱地层地连墙施工及开挖方式对基坑与围护结构自身变形控制和周边建筑物位移的影响》《BIM技术在明挖车站施工中建立全周期管线切改可视化分布模型技术》等课题,并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成立专题QC质量活动小组,开展“提高地铁车站地连墙锁口管接缝验收合格率”QC质量活动,荣获集团公司二等奖、股份公司三等奖、北京市政协会二等奖。

天津地铁自开工以来,就面临体量大、风险高、工期紧、任务重等多重压力,他从施工工艺、施工组织优化、过程管控等多方面入手,严格落实业主单位节点要求,本着突出重点、细化目标、日清日结的工作思路,确保车站建设快速推进,稳步实施,最终两站主体结构均提前封顶,为后续盾构接收、车站附属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永乐,现任天丰公司吉林总部基地项目工程部部长。他立足岗位,扎实开展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团队,为项目施工生产提供技术保障。荣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他结合吉林总部基地项目实际情况,落实工程技术管理相关办法与岗位职责,推动精细化管理和“四新技术”应用,主持编制、研讨、评审专项施工方案6项,优化年度施工进度计划,协助建设单位完成装配式预制构件设计优化,推动开展项目二次经营。组织技术人员学习施工规范和标准图集,做好项目“四个工程量”、生产调度、科技研发、节能减排等工作。截至目前,吉林总部基地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年开累产值完成7900余万元。他组织现场管理人员排查安全质量隐患,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保证项目安全质量零事故。

他积极协助项目班子成员做好疫情防控,参与援建长春市方舱医院建设,在做好技术管理、施工协调的同时,独立负责北京局施工区域内的物资协调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全线第一个标准样板间,获得了参建各局的观摩与好评。在王永乐的推动落实下,项目质量管理、节能减排、疫情防控、文明施工等方面成效显著,多次收到当地政府的表扬信。



尉敏,现任一公司中兰铁路项目副总工程师(主持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建了西汉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卢宁高速公路、望安高速公路、峨米铁路、郑阜铁路等项目。他牵头的创新工作室获评“中国中铁北京局尉敏创新工作室”称号;荣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银兰铁路香山隧道17.763公里,是中兰铁路最长隧道,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西北地区在建客专第一长大隧道,施工难度大、风险高。为满足机械化配套施工要求,他带领团队通过监控量测数据分析,调整安全步距、优化工艺工法。针对世界级难题,先后组织召开了10次专家会,讨论研究制定了地表降水+洞内帷幕注浆技术方案,同时结合胡麻岭隧道施工经验,最终确定流砂段采用洞内帷幕注浆加固+地表井点降水的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他依托尉敏创新工作室,积极参与集团公司重大专项课题,申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海外专利1项。他结合香山隧道实际情况,开展了对上覆流砂段隧道施工大断面局部换拱装置的施工方法研究,解决了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大易塌方的问题,提高了现场施工的安全性。他组织编制科研大纲,撰写工法3篇,其中《特长隧道斜井施工分流互补通风方法》主要针对特长隧道斜井施工分流互补通风进行研究,有效地降低了洞内粉尘浓度,降低了通风的能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在QC方面,他带领小组研究的《提高高铁隧道光面爆破控制效果》荣获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二类成果,《提高接触网预埋槽道施工质量》荣获中国铁路工程建设协会二等奖;《提高高速铁路隧道贯通地线施工质量》荣获中国铁路工程建设协会一等奖。


王江飞,现任建筑分公司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装修项目工程部部员。他先后参建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号线、衡水学院滨湖新校区,有着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先后荣获北京市BIM大赛一等奖、河北省BIM大赛二等奖、龙图杯BIM大赛二等奖;荣获中铁北京局2022年度“十岗百佳技术管理标兵”。

由于呼市地铁设备区存在走道空间小、管线数量多、施工单位多等问题,他迎难而上,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设备区走廊使用BIM技术+综合支吊架相结合的技术。为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他将宿舍搬到施工现场办公室,以方便随时检验模型与现场的一致性。在机电管线深化过程中,他虚心向机电专业的同事及弱电单位的技术人员请教,同时结合自己现场经验,将BIM管综与二次结构同步深化,最终10个地铁站设备区均使用BIM+综合支吊架技术,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技术保障。

在衡水学院项目工作期间,他结合项目点多面广,不同单体功能及造型各异的特点确定BIM技术应用范围、深度及应用内容,牵头编制项目BIM技术应用指导书和BIM施工方案,绘制了学院17栋单体结构、建筑及机电模型,规范了BIM应用规则。他针对项目易出现问题的高发部位进行梳理,整理成BIM专项分析表,图纸会审阶段基于BIM模型共开展了15类、62项专项分析,累计发现和解决问题1500余个。他在项目场布阶段开创性提出先BIM验证后现场施工的样板先行原则,应用BIM技术可视化的优势辅助大型群体项目合理布置场地,模拟辅助重点施工方案编制,模拟验证方案可行性,同时针对本工程重点施工部位和工艺,利用Naviswoks、Fuzor和Lumion等软件进行施工工艺模拟,论证重要部位施工部署。共制作工艺动画30余项,先后解决了现场空间小,管线多难以施工的问题,综合节省工期27天,节约成本37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