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开杰,现任五公司新建宁波至金华铁路站房Ⅱ标工程部副部长。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怀揣建桥报国的壮志,参建的郑阜、盐通铁路建成通车。高铁驰骋在祖国美丽的大地上,他也开启了人生的建桥新篇章。
“能够从事我热爱的桥梁事业,我是幸运的!”裴开杰激动地说。在青少年时期,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座座宏伟壮观的桥梁,他便在心里许下了一个愿望:我要建世界上最好看的桥。
勤于工 敬于业 精于技
“裴工在工地上报检,你去工地上找他吧。”在工程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一大早,裴开杰便匆匆赶到施工现场,对箱梁预制各工序进行技术指导和验收。面对盐通铁路箱梁建设的新要求,他虽然有参建过郑阜铁路箱梁预制和架设的施工经验,但面对国内首次试使用新梁型,很多难题都是首次面对。
新梁型主要变化为箱体尺寸调整:梁高由3.035米调整为2.815米,底板宽度由5.50米调整为5.40米,顶板、底板、腹板厚度相应调整,24米简支箱梁混凝土减少29.1立方米,32米简支箱梁混凝土减少37.5立方米,箱梁腹板使用单排大规格锚具。梁端支座及腹板钢筋更加密集,容易导致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骨料下料不顺畅,振捣不密实。梁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需对新梁型的结构、钢筋布置及工序工艺的操作摸索一套新的办法,施工难度加大。在困难面前,他勇于挑重担,每天坚守在工地上,与项目总工、部长及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型箱梁各工序施工的工艺方法,协助总工配合铁科院完成箱梁型式试验,认真总结现场工艺工法,编制《首孔箱梁预制工艺试验施工方案》和新型箱梁预制工艺细则。“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很快让他脱颖而出,他的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探索创新 精益求精
单孔箱梁钢筋种类多达147种,在半成品钢筋加工过程中,人工无法做到精准计量,造成堆放的半成品钢筋过多,不能做到工完料清。为了提高钢筋加工质量,节省成本,裴开杰协助总工成立QC小组反复琢磨、不断改进,在采用BIM新技术对简支箱梁钢筋深化设计的基础上,研制的基于BIM平台的MES钢筋加工生产系统,实现了钢筋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钢筋加工精度,降低了资源成本消耗,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他参与编制集团公司A类课题《高速铁路新型箱梁预制施工技术研究》,以现场为中心,对梁场工装、工法进行优化更新,通过设计、实施、研讨达到了预期目标,解决现场难题。他参与的QC成果“基于BIM平台钢筋加工技术”荣获集团公司一等奖。
破解难题 务实担当
当盐通铁路工期由48个月调整为32个月时,为保证盐通铁路按期通车,裴开杰每天坚守在施工一线,协调解决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做好监理报验工作。面对线下分部连续梁施工进度缓慢,影响架梁工期,他和总工、部长一起仔细安排施工计划,合理组织架桥机4次调头,实现单天最高预制5孔梁箱梁,单月最高预制96孔,月最高架设106孔,连续10天达到6孔/天的架设指标。2019年5月,因箱梁架设组织得力,盐通铁路总承包单位向东台制梁场颁发绿牌1张。
金甬站房项目新昌站、东阳站站房深基坑涉及水泥搅拌桩、钻孔灌注桩支护,施工成本高,工期时间长。裴开杰配合总工、部长积极与设计、业主对接,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了东阳站深基坑和新昌站深基坑的支护结构,采用放坡开挖、喷锚支护方式,为项目节省了成本。他和技术团队深入研究站房、材料棚高支模支架方案,在充分考虑经济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支架支撑体系,编制完成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
星光不负赶路人,裴开杰用坚持诠释着热爱,用智慧和汗水奋战在桥梁建设的第一线,一座座大桥拔地而起,联通祖国大江南北,是无数个裴开杰在平凡岗位上成就的不平凡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