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于能否全心投入。”北京公司昌景黄铁路项目工程部部长张茂盛凭借对精品和极致的热忱坚持,从业7年,在重庆轨道交通十号线、商丘东岳高铁新城项目、商合杭铁路站房及配套工程、安九铁路等多个铁路站房工程留下奋斗足迹。
刻苦钻研“创新艺”
在参建安九铁路和昌景黄铁路期间,他不断打磨工程亮点、研究创新工艺,将站台雨棚单组爬梯改为伸缩式爬梯,此项改进既方便实用,又满足使用强度要求;将高铁站房拱弧形金属屋面原有的平直形式检修马道改进为踏步形式,既保证人员安全和便捷,亦不影响整体造型美观;对车站附属房屋采用水电管线穿梁工法,先后实现走廊净空由2.4米提升至2.7米,此项改进对于往常施工中装修及安装专业极易产生空间冲突实现有效改善。传统的铁路站台雨棚设计端部为平头梁,滴水线等均为断头形式,张茂盛带领团队将雨棚优化成端部檐口环闭形式,此种形式避免了以往设计形式年久后雨水侵蚀污染装修面,整体造型也更美观。在安全防护方面,源于安九铁路太湖南站站台雨棚施工阶段的防坠落与避雷带结合方式不安全因素较多,张茂盛对已有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对避雷卡子跟钢板预埋件通过后期焊接的形式,既可以调整标高,又使钢板之间焊接更牢固,避雷卡子中间穿钢管,全程焊接无卡扣,大大增加了安全绳悬挂的稳定性。
总结经验“攻难题”
安九铁路太湖地区地质存在岩层,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太湖南站灌注桩有效桩长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张茂盛结合商合杭项目桩基施工经验,认真与各方探讨并向设计院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确定了以桩基进入持力层为主的控制标准,严格控制入岩深度,确保桩基保质保量顺利完成施工。铁路站房项目工期紧迫、任务繁重,与时间赛跑是每个工程人的基本素养,必须通过倒逼工期、倒逼进度、倒逼机制的办法,全力推动项目建设不断攻坚突破。商合杭铁路古城东站站房因跨度大,整体混凝土密肋屋盖的主梁采用了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但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十分复杂,容易造成钢绞线埋设质量不佳、张拉周期过长等问题。张茂盛主张将“先张法”预应力体系优化为“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体系,为项目工程建设缩短了20天的工期。
昌景黄铁路乐平北站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策划书的编制工作是站房工程建设的起点和重中之重,张茂盛主持并编制A/B/C类方案和季节性方案,组织图纸会审、分部分项验收幕墙、装饰装修方案研讨工作,充分展现了“纵有艰难困阻,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他紧绷安全生产弦,全面落实铁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红线管理规定,全面抓实站房施工、站台雨棚施工,保证了各项工程的实体质量。
倾注心血“传帮带”
张茂盛始终将责任扛在肩头、使命感记在心里,用敬畏之心坚守安全生产这条红线,把安全责任落实到自己身上,做好自己,也在影响别人。昌景黄项目乐平北站的技术人员多为95后的“工程新人”,他充分发挥“传帮带”精神,把自己的技术、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输给新人。他要求所有一线技术人员做到目标明确、分工细致、指导到位、考核严细;在施工生产过程中要求工序到位、行为规范、操作熟练,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以实际行动解决了项目管理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从临建建设到物料码放、从项目管理到现场操作,通过规范人员操作,实现了现场的动态达标。水滴虽小,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芒。通过施工技术管理,张茂盛带领乐平工区工程部完成各种作业指导书、要点卡片、质量控制标准等编制总计达170份,明确了每道工序的操作要求,进一步规范了现场管理。
东风浩荡征帆满,豪情满怀谱新篇。这些年,张茂盛奔走在祖国的天南海北,把青春挥洒在华夏的大好河山之间。山不低头,但人能比山高,任凭风急浪起,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新时代中铁人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