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巨龙”盘旋,试与天公欲比高。在“秦楚咽喉”陕西商洛双戏楼旁边,中铁北京局承建的西十高铁项目施工建设奋战正酣。截至6月25日,项目已实现2024年时间过半产值过半的目标,其中6月份产值10341.34万元,实现单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苦练内功 施工现场稳步推进
站在漫川关福银高速立交特大桥28号墩向南北望去,几十个桥墩像握紧的拳头,高高擎起钢筋水泥浇筑的箱梁,将天竺山三号隧道、漫川关福银高速特大桥、漫川关车站特大桥、云岭一号隧道连接起来,成为秦岭山区靓丽的风景线。
项目部针对管段内长隧高墩,施工作业面多、高风险、工期紧张等特点,多次组织平推梳理,细化任务分解,优化施工组织,强化资源配置,制定领导班子包保工区以及各工点的措施,针对性开展隧道施工专题会议、桥梁施工专题会议,有效提高施工工效,确保现场施工多点开花、稳步推进。截至目前项目隧道工程开挖完成9541米,墩身完成153个,连续梁完成265.3延米,现浇梁完成49片,路基土石方完成13万方。
匠心传承 打造西十高铁精品工程
项目部不断发掘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创新取材于现场、服务于现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提升了施工质量、减少了施工成本。
天竺山三号隧道全长7.808公里,最大埋深约400米,施工工期较长,隧道风险高,是本标段的控制性工程。项目部以控制隧道超欠挖为抓手,持之以恒抓光面爆破施工,通过成立光面爆破QC技术攻关小组,认真研究围岩岩性和特点,对炮眼深度、数量、装药量进行控制,每循环建立作业台账,及时总结爆破效果,优化爆破参数;采用“定人、定位、定机、定量、定耗”等原则进行开挖管理,在周边眼上采用聚能环,减少了围岩扰动,提高保留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项目制定了隧道光面爆破考核办法,严格超耗考核制度,保证了隧道剩余开挖3248米,可节省成本350万元,有效控制了施工成本。
云岭一号隧道陕西段全长7.058公里,隧道洞身下穿多条浅埋沟谷及浦沟水库上游,存在地表水下渗、涌水风险,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安全风险高,是本标段的重点工程。项目坚持科技引领、创新赋能,通过在云岭一号隧道2号斜井辅助坑道布设安全岛,大大减少了隧道行车安全问题,为项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在隧道进口采用双凿岩台车开挖推进快速施工,通过定位与扫描一体化装置,实现钻爆精确定位,提高了开挖工效,Ⅳ级围岩月度进尺最高达132米。
漫川关福银高速立交特大桥位于陕西商洛漫川关镇,桥梁全长1423米,梁体采用移动模架施工、6孔道岔连续梁、左右幅五线连续梁、分离现浇单线双线站台简支梁等工法施工,共有11个60余米的桥梁墩柱高耸云天,其中最高墩69米,是西十高铁陕西段最为复杂桥梁。根据山区地形条件和施工进度要求,项目部与移动模架厂家充分研究,设计全国首台高速铁路对称导梁结构移动模架,无需拆装导梁即可快速反向施工,提高了工作效率。
“网格化管理” 护航施工安全
针对项目大跨度、长距离、多工点、多个作业面、同步施工等管控难题,创新运用网格化组织管理模式,夯实项目管理终端责任,强化项目精准管控。建立四级联动指挥体系,推动管控力量向施工一线下沉。建立隧道网格化自控体系,促进管控标准在施工一线的落地生根。将每个隧道(桥梁)作业面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网格,配置1名洞长(桥长)、1名副洞长(桥长)、2名技术员、2名安全员、2名质检员,组成标段现场管控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广泛运用,有效打通了施工现场管控盲点,确保施工生产快速推进、现场管控严格规范、质量安全有序可控。
数智赋能 推动骨干人才培养
项目部大力推进数字化建造技术,成立BIM团队,深入研究“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模型数据的规范化、数据存储及传输方式规范化”的铁路数字工程创建关键技术,在Railworks平台内搭建了路基、桥梁、隧道模型构件库,完成标段全线数字工程模型。充分利用“夜校培训”机制,开展每日“学习1小时”活动,强化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融合。开展“专家型创新工作室”活动,针对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重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截至目前已确定7个攻关目标,《降低高铁隧道辅助坑道板岩地段超挖值》QC课题获得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Ⅱ类成果奖。
纵使群山挡前路,开路先锋勇当先。西十高铁项目立足山区高铁建设实际,以科技、安全、生态为关键,持续深化精品工程创建,着力把西十高铁建成科技、绿色环保型的高铁,以实际行动高质量推进铁路规划建设,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供稿:六公司 编辑: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