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造聚力!国内最大智能化高铁轨枕厂生产突破40万根

四月的川东,天气晴朗,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进成达万高铁轨枕厂,映入眼帘的机械臂精准挥动,电焊机自主焊接,混凝土自动布料,生产线高效运转。一根根轨枕经过桁架箍筋加工、清模、套管及螺旋筋安装、检测、码垛等14道工序,一批钢筋到一根成品轨枕的“蜕变”,都在这条“流水线”上有序完成。据悉,每天从该生产线上下来的轨枕约1900根。中铁北京局承建的成达万高铁轨枕厂位于南充市营山县,总占地面积约为120亩,主要负责全线128万根双块式轨枕的预制,是目前我国高铁行业数智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临时轨枕厂。截至目前,该轨枕车间轨枕生产已接近42万根,占生产总任务量的33%,线下各标段同步已启动轨枕外运工作,为全线无砟轨道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数智赋能生产线

中铁北京局认真落实建设单位要求,按照“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深入国内多个高铁轨枕厂,实地调研、虚心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最终优化为“四区域、五系统、十四工位”建设方案。在轨枕生产车间,1个智能指挥中心、14个智能工位,构成了智能化生产车间的“大脑”和“主动脉”。智能化平台促进生产线和智能化设备的互通互联,通过智能判断工序状态,向工序自动化设备下达任务指令,在关键工序中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操作,整个轨枕生产仅需要6名工人参与操作,日均生产1600-1920根,较传统轨枕厂生产效率提高80%,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追溯化、管理平台集中化,确保生产全过程绿色、节能、安全、高效。

精益管理筑品质

轨枕预制为流水线施工,每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成达万高铁轨枕厂在轨枕预制标准化管理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从管理制度、资源配置、现场管理及过程控制四方面入手,狠抓过程精细化文明施工,落实现场专人督导、安全质量卡控等工作,通过双块式轨枕的施工工艺改进优化、产品质量控制细化、原材料管理成本节约化及成本降造等多项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工厂化施工水平。

项目始终坚持“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的施工原则,通过自主研究的“双块式轨枕模具智能检测系统”实现模具型腔尺寸、表面清洁度等自动检测及模具号自动识别,降低了轨枕因批量生产人工检测不准确、不同步产生废品的风险,废品率由3‰降至1‰以下。深入研究混凝土浇筑智能化布料技术,采用传感器精确控制混凝土用量,实现高精度均匀布料,有效减少混凝土损耗。

转型升级拓机遇

智能化生产不能削足适履,更不能将原有的生产工人拒之门外,智能化设备的发展应该是操作简单化、便捷化,能让每名生产工人享受“智能红利”。从传统生产线到智能化生产线,工人们也面临转型,项目上组织了专项培训,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工人能够及时掌握设备操作要求和日常的维修保养技能,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人只需点动几个简单的按钮,就可实现设备自主化运行,控制室工程师可以实现远程的数据设置和参数调节,工人只需要在现场对设备进行盯控和维护即可。

成达万高铁智能轨枕厂的迭代升级,不仅将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提供了提升技能机会平台,让产业工人参与智能化升级,让机器人成为“工友”,让人与机器相互“赋能”。在智能化浪潮下“共同转型”,迎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铁肩担使命,轨枕筑通途,成达万高铁轨枕厂正以“精益智造”擦亮中国高铁名片,以“毫米精度”守护列车飞驰的安全之路,在新时代轨道交通建设的壮阔征程上,奏响“大国工匠”的铿锵强音。(供稿:成达万项目部  编辑: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