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中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 洪志军—汕汕铁路梁枕场领路人

沉浸制梁、架梁多年,他就是二公司汕汕铁路惠来梁枕场项目经理洪志军,他主持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节能减排施工工艺研究”获得中国中铁科学技术三等奖;QC成果《降低客运专线预应力箱梁钢绞线损耗率荣获》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个人先后获得陕西好青年、中国中铁“优秀青年项目总工”、中国中铁2020年度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2020年8月19日,正值盛夏,揭阳的地表温度超过40度。热浪扑面而来,空气仿佛都在灼烧。在汕汕铁路站前四标惠来梁枕场里,项目经理洪志军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上午10点整,随着汕汕铁路首孔简支箱梁被准确架设在桥墩上,洪志军稍稍地出了一口气,提着的心也随之放下。紧张而有节奏,这是在2020年复工复产后,洪志军工作中时常经历的一幕。

作为汕汕铁路全线最大的制梁场,汕汕四标惠来梁枕场承担着标段内950孔箱梁和全线50.8万根双块式轨枕的生产任务,其长度超过1148千米,连起来是汕汕高铁正线的7倍。身为项目经理,洪志军深知责任重大。

2020年,洪志军带领项目部员工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加速复工复产步伐。复工复产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梁枕场试验室顺利通过验收,首孔梁比计划提前52天预制完成。全年共计生产箱梁283孔、架设196孔。

创新助力梁枕场效率提升

自2019年11月建场开始,洪志军就坚持在项目部倡导“创新是梁场的灵魂”,将创新作为提质增效的动力。项目部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通过积极探索,开展“五小”创新创效活动,多项技术革新取得显著成果,极大提高了施工生产功效,起到了“降本增效、安全生产”的作用。

为提高轨枕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洪志军瞄准行业发展的方向,引入智能和信息技术系统,推动梁枕场轨枕生产线从机械化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快速转变。

在智控中心,技术人员可以运用现场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互联网协同功能,将实验室、搅拌站、轨枕生产车间等信息数据集成传输至信息化室,从原材料检测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的数据,均实现了实时监控和可视化展现,每根轨枕都有唯一的身份信息,各项数据长期保存,随时查阅,具备了完全的可追溯性。

在制梁方面,为保证管道压浆的密实性和压浆时锚具的密封不漏浆,洪志军设计制作了压浆密封罩,替代了以前的“蘑菇头”老工艺,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封锚头所用混凝土,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采用新工艺,时间比传统工艺缩短6小时,每孔梁可节省物资成本180元,总计节约成本超过17万元。目前该项创新成果已申报了国家专利。

此外,项目部采用的定位网机械臂焊接技术让繁琐的制梁工序变成了流水化作业,增加了钢筋加工的精准度,提高了施工质量,效率比人工焊接提高了5倍。机械焊在施工过程中也更节能环保,不产生焊烟。

惠来梁枕场是二公司成立以来第一个自建梁枕场,很多技术人员都是新手,干劲十足,但因为经验少,不可避免出现临机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现场动态管理不到位,工序细节把控不住等问题。于是拥有丰富经验的洪志军成了大家的传道授业解惑人。

他常常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群策群力,一点点熟悉梁场从建设到生产的全过程。如在箱梁施工的五大工序中,他传授了许多工序之间零衔接的小妙招,采用现场调度24小时盯班作业,协调工序之间的配合;成立设备保障组,随时巡检保证机械运转正常等,减少了原来因为工序交叉作业造成的干扰,保证了施工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

洪志军深知专业技术人才对项目施工的重要性,为帮助大家提高业务水平,他有计划地对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范围涵盖箱梁生产各工序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到检验标准等各个方面,使大家的工作技能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技术人员再将技术要求、方法传授给领工员和一线生产工人,提高了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施工能力。(供稿:二公司 编辑: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