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铁青年匠心建造花湖机场“智慧工地”

“在这个‘智慧工地’,每天都在上演‘黑科技’,无人机飞的自由,数字建造的痛快,我们干的带劲!”在建的鄂州花湖机场场道二标项目BIM创新团队负责人霍二鹏说。

出生于1992年的霍二鹏2016年7月加入机场分公司,刚被组织选派到花湖机场项目时,就听说湖北国际物流机场公司要组建BIM团队,专攻数字建造技术,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喜欢计算机应用和BIM建模技术的霍二鹏立即申请加入,组建了平均年龄不足32岁的创新攻关团队。虽然在建模时会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这群青年人始终保持着挑战越大,干劲约足的信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没想到困难那么多,工作量那么大。但是,年轻,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就是痛并快乐着。”创新团队组员说道。

花湖机场是民航局首批“四型机场”示范项目,也是机场领域国内首次全生命周期运用数字施工与智慧建造技术的工程项目。在这座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中铁团队面对的BIM技术和数字建造,在机场建设中应用范围广、工程量大、周期长,挑战与压力并存。

如何科学操作无人机?前台的现场工程实体和后台的数字建造模型怎样建立联系?工地的“智慧”体现在哪?数字建造推行之初,霍二鹏带领13人信息化小组历时148天封闭式办公,完成场道工程全专业共计63个拆分深化设计模型,千万级别的构件数量,135项图纸会审、12项图纸变更。在人力脑力与信息化智能化“斗智斗勇”的三年时光,团队积极参与编制湖北鄂州民用机场工程BIM标准,自主研发族库管理平台,增加信息化族管理模块,完成约5万个族归集管理,不断完善平台属性参数,打通了机场跑道从“建模”“按模施工”到“按模质量验评”“按模计量支付”的路径,将“智慧”融入机场建设。今年,由业主牵头、项目共同参与申报的“民航数字建造与运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第十届“龙图杯”三等奖和第二届中施协BIM大赛二等奖。

花湖机场建有东、西两条远距跑道,均按照4E标准建设,长3600米、宽45米,可以起降波音747等宽体客货机。中铁北京工程局主要负责机场东跑道及平行滑行道、土石方工程等施工任务。从传统的现场“人盯机械”作业质量,转变为后台“观测” 强夯机、碾压机、摊铺机等机械的实时数据,技术团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现场质量扫描,检测复核工程施工建设质量,使用移动端实现随时随地“看模”的自由,掌握工程实体情况,团队配合越来越默契。三年来,项目团队对无人机、无人驾驶、数字建造技术越来越熟悉,掌握并能够熟练操作应用平台和APP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传统人工记录的错记、漏记等误差和返工风险成为过去。

来自项目办公室的“95后”青年梁锋是BIM创新团队的一员,虽然平时和工程技术专业打交道不多,却经常拿着平板电脑去施工现场走走看看。每当有观摩团来工地了解BIM和数字建造技术在机场的应用,梁锋如数家珍:“如果说数字模型与工程实体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中铁人就是搭建这座桥梁的‘最美工程师’。如果说机场跑道是机场的生命线,我们就是为机场插上腾飞‘翅膀’的‘工匠’。”

目前,花湖机场东、西跑道已贯通,预计年底建成校飞。中铁青年正“白加黑”“5+2”,瞄准机场年底建成校飞的重要节点,加班加点,全力冲刺。32岁的项目经理杨京已经三年没有回北京过年了,今年的愿望,就是机场建成后,让兄弟们回家过个团圆年。相信花湖机场在他们的匠心“智”造中,定能“预见”未来,“链接”全球。(作者:柒向斌 潘勇 编辑:兀拓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