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公司容西安置房项目30栋住宅楼顺利竣工

6月30日,北京公司容西安置房30栋住宅楼历时542天顺利竣工。

北京公司承建的容西片区A单元安置房及配套设施A2标段,房屋建筑工程约51.6万平方米,5条支路1.6千米。该工程是雄安新区重点民生工程,为加速雄安新区区域开发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项目建成后预计解决1933户回迁户住房及教育、医疗等配套功能设施问题。

自开工以来,面对任务重、工期紧、标准高、征拆复杂等诸多情况,项目部统筹规划,合理分析具备作业面的区域,实时调整施工方案,制定了70余项技术方案,70余项技术保证措施,130余次技术交底,不断优化施工工序,主体结构与二次结构穿插施工,精装修提前介入,见缝插针,24小时轮班施工,春节不停工,做到机、料、人循环作业,全力以赴完成各项施工目标任务。

攻克难题,确保进度。在征拆过程中,项目02地块和04地块施工现场地下有燃气管道、军用光缆等管线,地上有10KV高压电缆,厂房和停车场等构筑物,光明街、S333省道横穿施工现场,征拆工作异常繁杂。项目针对现场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划区域管理,与多家政府单位对接沟通相关信息,最终比计划提前半个月完成了全部征拆工作。

在16号地块施工中,由于施工机械钻杆高度最小25米,不能满足高压线下安全作业要求。项目组建专家团队,专题研究,优化技术方案,结合CFG桩的工艺原理,对地基换填率进行多项试验,同设计单位进行多次核算其承载力,最终将桩径增加为600毫米,长度缩短为15毫米以内,降低了施工机械高度,符合了高压线塔下作业的要求,确保施工安全,节约工期100余天。同时,结合现场实际高效吊装要求,项目分析塔机基础及附着受力,井道底板及墙体的受力情况,积极与主体结构设计单位及塔机生产厂家深入交流沟通,通过专家论证并实施,形成内爬式塔机井道内无基础安装施工技术,节省工期30天,节约成本60万元。

此外,在17地块01、03、05号住宅楼施工过程中,因石油管线影响,住宅楼的地基基础及CFG桩无法施工,施工进度无法保证,项目积极与业主单位进行沟通,采用重新划分流水段、伸缩缝的方法,在石油管道西侧靠近03-16地块的部位优先进行地基基层处理和主楼CFG桩施工。在02地块和04地块施工中,作为容西片区最大的一个基坑,与市政道路同步施工,仅有一个与外部省道联通的路口,为了车库与住宅同时施工,项目通过与设计沟通,调整后浇带位置,将楼座周边后浇带外延一到两跨,确保楼座周边车库能够通行车辆,避免了在车库内部留设道路,提前30天完成车库结构施工。经过不懈的努力,项目连续2个季度在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评价检查中评价为A级,多次收到业主单位发来的表扬信、感谢信。

多措并举,环保施工。施工现场利用防尘网,将工地裸土、物料、建筑垃圾等全覆盖。利用统一定制的铁质围挡,将施工现场全部封闭,真正做到六个百分百和三个全覆盖。在出入口处,设置洗车池和专用洗车机,铺设钢板及土工布,确保出入车辆冲洗干净。为全方位做好监测工作,设置施工工地PM10 与PM2.5 监测、降尘监测、监控设备,做到24小时无死角监控。此外,项目将施工现场路面硬化,对于拆除、土方开挖等施工,采用湿法作业,将渣土车辆进行密闭运输,2021项目荣获中国中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等称号。

创新科技,确保质量。项目采用BIM+IOT技术,建立智能工地集成管理平台,将现场系统和硬件设备集成到统一的平台,将产生的数据实时汇总和建模,形成数据中心,设定访问权限,实现不同类型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传递,实现模型文件和数据的分类存储。设置劳务实名制管理、视频监控、塔机运行监控、施工升降机监测、卸料平台监测、深基坑监测、环境监测、污水排放监测、进出场车辆自动清洗、无人机巡检等系统,全方位无死角实时掌控现场各项工作情况。项目分别荣获2021年、2022年河北省创建智慧工地示范工程项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北京公司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在雄安新区这片热土上继续承担起“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的责任担当,全力推进容西安置房工程建设,在雄安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绘就“未来之城”美好蓝图。(作者:李信茹、张阿龙 编辑:兀拓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