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集团公司参建的汕汕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10月18日8时20分,随着综合检测列车从汕尾站驶往汕头南站方向,标志着中铁北京局参建的汕汕高铁(汕尾至汕头南段)正式进入动态检测阶段,线路联调联试工作全面铺开,为全线开通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汕汕高铁线路全长16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本次联调联试的先行段为汕尾至汕头南段,线路长度142.5公里,起点位于汕头市汕头南站,终点位于汕尾市汕尾站,桥隧比达84.9%,共设汕头南站、潮南站、惠来站、陆丰东站、陆丰南站、汕尾站6座车站,除汕尾站外均为新建站。联调联试从10月16日开始,计划在11月26日结束。联调联试结束后,将进入试运行阶段。

由中铁北京局承建的汕汕高铁站前一标及四标工程,位于本次联调联试的先行段,全长51公里,其中站前一标全长15.87公里,施工内容主要为隧道3座、路基6段、双线桥梁4座、框架涵1座;站前四标全长35.163公里,施工内容包括区间路基11段、站场路基559.31米、桥梁13座、箱梁992片、框架涵7座、隧道1座,全线双块式轨枕预制及标段内无砟轨道施工。

2018年12月26日,汕汕一标作为汕汕铁路先建段顺利开工,项目科学管理、加强过程管控,先后创造了全线诸多“首个”,石塘隧道实现全线首座隧道贯通,惠来隧道实现全线最长山岭隧道贯通,全线穿越九个断裂带、施工难度最大的山岭隧道——仙庵隧道贯通,里行特大桥实现全线首座特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全线首家桥梁41米高空心墩封顶,惠来隧道标准化施工、仙庵隧道光面爆破作为全线样板进行推广,打造亮点工程,树立企业形象。

2019年10月1日,汕汕四标正式开工,成为全线首个完成临建并入驻、首个开始大临建设、首个开始征地拆迁、首个开始便道施工的标段,为主体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取得了全线首家开钻、提前52天完成全线首孔梁预制、首个连续梁鳌江特大桥跨石化大道80米现浇连续梁顺利浇筑、惠来梁枕场在全线首家开始建设、梁场取证一次性顺利通过等成绩。

标段内鳌江特大桥全长18.01公里,桥梁跨越鳌江、龙江、罗溪水等河流,上跨在建石化大道、S338省道及262乡道,除S338省道采用门式墩跨越外,其余均采用悬浇连续梁跨越;雷岭河特大桥全长6.59公里,桥梁跨越盐岭河、雷岭河等河流,上跨新建揭惠铁路、S236省道,其中穿越惠来站,站台范围内采用8联道岔连续梁作业,跨越河流均采用悬浇连续梁跨越。项目建设者们先后克服施工区域多为水田、鱼塘、河流地段、桩基施工难、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跨越高速公路等诸多难题,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创新工艺工法,在潮汕大地上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雷岭河特大桥在跨越盐岭河时采用160米连续梁拱施工,是汕汕高铁全线最大跨度的连续梁拱。该连续梁浇筑混凝土12443立方米,总重量超过3.3万吨,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连续梁工程,以“先梁后拱”的方案施工,采用“钢管拱原位拼装”技术,该工法在国内大跨度铁路桥梁施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连续梁钢管拱共有32根吊杆,这些吊杆内设置有磁通量传感器,上面显示吊杆力数据,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及后期对吊杆应力进行长期检测,也是我国高铁智能化、信息化建造的新工艺和新成果。

建设过程中,汕汕项目管理团队坚持以施工生产为重点,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标准化施工、强化项目管理等手段,扎实有效推进项目建设。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劳动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建立“当月考评,即时奖罚”制度,保证项目施工产值、形象进度始终位列前茅,多次在6家参建单位中获得第一。项目建立信用评价管理工作体系,利用月度安全质量大检查同步开展信用评价自查自纠,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信用评价工作在全线名列前茅,获得2022年广东省信用评价A+。

项目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以“四化”为支撑,以标准化、精细化为抓手,积极开展“五小”创新创效活动,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项技术革新取得显著成果,极大提高了施工生产功效,起到了“降本增效、安全生产”作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线各施工单位的肯定。截至目前,项目科研成果累计获奖15项, BIM成果“以塑代钢模板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荣获2022年“优路杯”竞赛优秀奖及第四届“联盟杯”三等奖。

汕汕高铁建成开通后,从广州至汕头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左右,并与即将建设的汕漳高速铁路连接,从而在珠三角、海西、长三角之间构筑起新一条南北向大能力客运通道,成为粤东地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有力助推沿线地区经济新发展。(供稿:二公司  编辑:申阳)